本次逸奇科技與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中華民國溪流環境協會、國立中正紀念堂合作,於國立中正紀念堂舉辦「從訊號分析探討生態監測研討會」,邀請到諸多學者為大家帶來不同領域研究成果的發表,包括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袁孝維教授、行政院農委會林試所技術服務組的王東琪先生、海洋大學環漁所博士候選人潘宇翔、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嚴宏洋博士、宜蘭蘇澳碧涵軒帝雉生態館館主張漢欽先生,以及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助理教授兼船員訓練中心商船組組長蘇東濤先生等人,我們也很高興有超過100名的參加者前來共襄盛舉。 當日活動照片及教材下載聯結如下: 【 探 討 議 題 】: 二十世紀以來,由於社會改革,從以往農業型態轉變為工業社會、商業社會,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時間,文明社會快速發展,而我們所面對的代價則是生態環境被大肆地破壞,各種環境問題不斷叢生,從921大地震、納莉風災以至近期八八水災的重創,一次又一次的災難,都是自然界給我們的警訊,警告著我們,文明社會的建立,很有可能如古羅馬的龐畢度古城一般,毀於一旦。因此,如何從環境中獲得正確的資訊,以制定管理策略和應變措施,對於決策者而言是一大考驗。 人類對於我們所居住的環境的瞭解,先從觀測開始。我們試圖去瞭解大自然生物之特性,諸如:物種的分布、生物性的多樣化、變遷、以及隨著環境變遷,很多生物習性之改變等許許多多的紀錄。您是否有龐大的資料不知如何分析與解讀其中的意義?時代不斷推進,運用傳統分析方法已有所不足。訊號分析法是發展中的新工具,幫助我們在新世代開展不同的視野,解讀隱藏的訊息。舉例來說,適合青蛙生長的環境也適合人類生存,青蛙種類與數量的監測,可作為環境變遷的重要指標。 本研討會主題:透過訊號的分析,可以展現頻率隨著時間變化的特性,幫助我們解讀更多訊號背後所隱藏的意義。提供國內外相近領域的學者與工程應用者一個交流平台,探究此一領域的新技術與挑戰。本分析技術應用於生態監測的範圍非常廣汎,包含蝙蝠,青蛙,鳥類,魚群, 鯨豚等,這些生物對於他們所身處的環境變化,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訊號的解讀來窺探一二。 【 講 題 大 綱 】: (依演講順序排列) 1. 生態監測的目的及方法 (講義暫不提供,敬請見諒) 生態環境急遽變化,包括了氣候暖化、不當土地利用或天然災害導致的土石流、環境 2. 生態無線感測網路之設計與實作 1. 何謂生態無線感測網路 3. 時頻分析與蛙纇生態監測 課程資料 1 下載 (515KB) 課程資料 2 下載 (168KB) 內容主要可分為二部份;第一部份為教科書上常用濾波方法的極限,再介紹新的分析法 4. 時序列的複雜度分析與其在生理監測的應用 課程資料下載 (2.27MB) 『同中有異,異中存同』,有生命的生態或生理系統,普遍存在著『異』與『同』之間 5. 魚類溝通訊號在保育上的運用 課程資料下載 (2.05MB) 魚類的保育可以經由減少族群目受害的角度下手。本研究經由瞭解魚類的聽覺的特性, 6. 似乎不需要但毅然搶救,我救活了它─鳳凰的故事 (講義暫不提供,敬請見諒) 1.前言 7. 人工魚礁流場之數值模擬分析 課程資料下載 (9.73MB) 人工魚礁聚魚之機制,礁體內外部流場之速度分佈應是其關鍵之所在,本研究以數值 Visual Signal 軟體試用下載 - 進行時頻分析訊號處理,毋需撰寫程式 如有任何疑問,請來信 marketing@honghutech.com |